高扬文中玉束哈
遵义钛厂和峨眉单晶硅厂
在西南三线建设的有色金属新建项目,除了铝加工厂外,重要的还有遵义钛厂、峨眉单晶硅厂(半导体材料厂)、自贡硬质合金厂。钛是20世纪50年代新兴金属,也是军工产品的重要材料,我们曾在抚顺铝厂搞过试验,取得了成功。三线建设时,就把已取得的工艺技术移植到遵义,建设大型的钛冶炼厂。那时攀枝花铁矿中的钛还不能回收,冶炼所需要的钛精矿,取之于广西、广东和海南岛海滨的砂矿,这些地方的海滩沙子里含有二氧化钛较高,采用重选方法,可以取得质量很高的钛精矿。我们建的钛厂,虽然比世界上当时采用的工艺落后一些,但也能生产高质量的海绵钛。同时又在辽宁省锦州铁合金厂建了一个钛车间,使钛金属和钛材立足于国内。
单晶硅是电子工业必不可少的材料。“大跃进”期间中玉束哈,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研究出生产单晶硅的工艺,并建设了小型生产装置。为了在三线建立基地,就把有色金属研究院的人员调到二线,建设正式的生产厂,同时继续开展研究工作。这个厂子是很成功的,是我国第一个单晶硅厂,可惜也因受了“山、散、洞”的影响,厂址太靠山了,没有扩展的余地。以后又在河南省洛阳、陕西省华阴建立了两个厂。洛阳和华阴相距不远,建设两个同样的厂,显然有些重复,这是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建的,有点欠考虑。
西北三线地区的冶金工业建设
在西北地区,冶金工业的三线建设规模没有西南那样宏伟,部分原因是地理位置靠北,部分原因是受投资的限制。但是也建了一些工厂,甘肃境内的白银钢铁厂的铜加工厂、小铁山的铅锌冶炼厂、陇西铝加工厂、红古的碳素厂;陕西境内的宝鸡稀有金属加工厂、西安精密合金厂以及青海西宁的特殊钢厂和宁夏的铍、钽、铌厂等。同时恢复了甘肃酒泉钢铁厂。在宁夏石嘴山钢铁厂原址建设了金属制品厂。下面我也简单介绍几个项目。
甘肃酒泉钢铁厂之前仓促下马。当毛主席提出三线建设时,冶金部就决定恢复酒泉钢铁厂的建设。酒泉钢铁厂离中蒙边界较近,离我国腹地很远,算做三线边缘地带。1964年我去酒泉钢铁厂帮助制定恢复规划,决定首先恢复矿山建设,然后恢复高炉、焦炉中玉束哈,建设炼钢、轧钢成套设备。镜铁山铁矿在海拔3000米以上,气候寒冷,条件艰苦,没有过硬的队伍是拿不下这座矿山的。为此我把已调到白银厂的全国闻名的马万水工程队调去开山建矿。
马万水工程队是一支思想、技术都过硬的好队伍,在白银厂我和他们相处了一个时期,确实很佩服。当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他们后,全体职工二话没说,全部服从命令。那时马万水已因癌病去世了,但他带领过的队伍,依然保持他生前的那种天不怕、地不怕的作风。这支队伍由马万水的继任者马明带上山去,干得很好。可惜“文化大革命”开始后,把酒泉钢铁厂建设又冲掉了,马明挨了批斗,马万水工程队也调离镜铁山,转到邯邢矿山去了。酒泉钢铁厂拖了许多年,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建成投产。酒泉钢铁厂的上马、下马反复多次,也延续了20多年,钱浪费了,人也熬老了,这样的教训是不应当再重复了。
青海省西宁市西郊,“大跃进”时建有一个小钢铁厂,调整时下马了,厂址荒芜,省里准备改建其他工厂。我考察了这个地区,认为在这里建一个特殊钢厂比较合适,西北没有特殊钢厂的空白也可以补上。省委和部党组同意我的意见,决定把本溪特钢厂搬到西宁。本溪特钢厂规模虽不大,但基础好,搬迁比较容易。之所以搬本溪特钢厂,是因为东北地处一线,已有大连、抚顺、齐齐哈尔、本溪四个特钢厂,可以搬走一个。
本溪钢铁厂党委拥护党组的决定,特钢厂广大职工响应党的号召,连人带设备迅速搬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青海高原。建厂非常顺利,不到两年时间就建成投产,而且生产很正常,成为一个先进企业。20多年来,西宁特钢厂为国家作了很大贡献,我认为这是一个最成功的搬迁项目。
本溪钢铁厂同志很有创造精神,设备和大部分职工搬走后,留下的同志利用原有的厂房,又建了一个特钢厂,结果一个厂变成两个,贡献更大。我很佩服本溪钢铁厂同志的全局观念和开创精神。
宁夏的石嘴山钢铁厂也是“大跃进”期间建设的,由于没有矿石,调整时期下马了。三线建设时,我到那里在原地规划建设一个钢丝绳厂,也建成了。陕西略阳、甘肃兰州“大跃进”时也都建有钢铁厂,由于三线建设的需要,也都恢复了。再加上新疆八一钢铁厂,国家终于在经济落后的大西北,打下了钢铁工业的基础。
在西北最有战略意义的有色金属工业项目,是陕西宝鸡稀有金属加工厂。稀有金属加工材料是我国极缺的品种,过去虽然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措施和几个厂协作的方法,也能生产一些,但没有形成正式生产能力,质量也得不到保证。因此,建设正规的稀有金属加工厂势在必行。有色金属研究院在试验厂里已积累了生产经验,所以就以它们为基础筹备建厂。经过多次厂址考察,选定了在宝鸡市建厂。之所以把厂址选在宝鸡,是因为宝鸡是陇海、宝成铁路的交汇点,交通方便,又处在号称“粮仓”的八百里秦川,工业基础虽不如西安,但已有几家大工厂在那里安家落户,在西北是一个比较理想的地区。稀有金属加工厂引进了一部分国外设备,工艺和技术装备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,它的建成改变了我国稀有金属材料加工,特别是钛材加工的面貌。
西北的三线建设,也多少受“山、散、洞”的影响,如白银公司铜加工厂、宝鸡稀有金属加工厂布置比较分散。特别是稀有金属加工厂,在“文化大革命”中批斗我以后,从原来我选定的山前平地搬到山沟里,造成生产流程和管理上的很大困难。
未完待续中玉束哈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