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本报记者 李爱民达宝优配
在哈尔滨这座充满英雄气概的城市,有一片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尽敬意的土地——哈尔滨烈士陵园。苍松翠柏间长眠着249位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烈士,其中包括10位用热血浇筑民族丰碑的抗战英烈。他们用生命和热血谱写了壮丽的英雄赞歌,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。
踏入哈尔滨烈士陵园,高耸的烈士纪念碑首先映入眼帘,碑身镌刻的“革命烈士 永垂不朽”八个大字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,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。
“我身后便是朱瑞将军墓达宝优配,哈尔滨烈士陵园的建立与他有着深厚渊源。”哈尔滨烈士陵园宣教科负责人原野介绍,这座陵园始建于1948年10月1日,占地面积4.2万平方米,正是以朱瑞将军的牺牲日确立建园时间,也是因他牺牲后安葬于此而建立的。作为全国兴建较早的烈士陵园之一,它承载着人们对朱瑞将军等革命先烈的深切缅怀。
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朱瑞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书记,负责军事和统战工作。根据权威档案记载,1948年10月1日,在攻取义县的战斗中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使用缴获美国的榴弹炮。为了了解这种火炮的性能,战斗还没结束,朱瑞就从指挥所出来,途中不幸触雷,壮烈牺牲,时年43岁,成为解放战争期间我军阵亡级别最高的将领。为纪念他,中央军委决定将东北炮兵学校命名为“朱瑞炮兵学校”,其以生命践行的“从战争中学习战争”精神,至今仍镌刻在中国炮兵发展史册。
展开剩余64%苍松翠柏的掩映中,汪雅臣将军的墓碑庄严肃穆。碑顶镶嵌着一颗红五星,象征着他坚定的革命信仰。墓区整洁肃静,常有鲜花环绕,寄托着后人对这位抗日英雄的无限敬仰。站在汪雅臣将军墓碑前,原野向记者讲述起汪雅臣的故事。汪雅臣自幼家贫,随父逃荒,落脚在五常县。“九·一八”事变爆发,他不堪屈辱,秘密联络几名爱国士兵,携枪出逃,树旗抗日,报号“双龙”。1936年2月,珠河县委将汪雅臣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;1936年冬,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,汪雅臣为军长。1941年1月29日,汪雅臣率部在五常县石头亮子山与日伪军遭遇。因叛徒出卖,部队陷入重围。激战中,他身中数弹,仍坚持指挥战斗,最终因失血过多壮烈牺牲,年仅30岁。凶残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示众,企图震慑抗日力量,但汪雅臣的英名反而激励了更多志士前赴后继。
“以前只在课本上了解过抗战历史,但站在汪雅臣将军的墓前,我才真正感受到那段岁月的沉重。他牺牲时只有30岁,和我现在的年龄差不多,却已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。我们这一代人生在和平年代,更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,不能忘记是谁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安宁。”游客李先生有感而发。
哈尔滨烈士陵园内的烈士纪念建筑物设施丰富多样,每一处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。烈士诗抄碑林墙,镌刻着先烈们的豪言壮语,字字句句都透露出他们坚定的信念和无私的奉献精神;无名烈士纪念铜塑,以艺术的形式展现了无名烈士的英勇形象,让人不禁为之动容;三组烈士浮雕群,生动再现了先烈们在战场上的英勇场景,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;烈士英名录碑,记录着每一位烈士的姓名,让后人能够铭记他们的功绩和牺牲。
革命烈士纪念馆内,陈列着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和图片资料,生动展现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历程。走进革命烈士纪念馆,“为了明天”四个鲜红大字格外醒目,它无声诉说着无数革命先辈为了美好未来抛头颅、洒热血的壮举。原野说,哈尔滨市民始终铭记着这些英雄,每逢清明节、烈士纪念日等重要节日,人们都会来到这里,用祭奠和祭扫的方式表达缅怀之情。为了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,哈尔滨烈士陵园秉持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的工作原则,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、小小讲解员培训以及五进宣讲等活动,将革命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传递到群众身边,让更多人能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,让革命的星火永远闪耀。
“作为退役军人,站在这些先烈的墓前,我感受到的不仅是敬意,更是一种责任的传承。朱瑞将军是炮兵之父,汪雅臣将军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抗战,他们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‘军人本色’。今天的中国军队装备精良达宝优配,但不变的是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。我会带着这份信念继续坚守岗位,因为守护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,就是我们这一代军人的使命。”市民姜先生说。
发布于:黑龙江省通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